極客智能家 8月7日,AI醫療被認為是人工智能(AI)最先落地的領域,自然也成為網絡龍頭們兵家必爭之地,國內BAT三雄在醫療領域廣泛布局,更相繼推出自家的AI+醫療產品搶占市場。
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網絡醫療市場規模達到人民幣223億元,年成長41.8%,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人民幣900億元。AI企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統計顯示,2013~2017年間國內AI+醫療各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241起。
美國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曾提出觀點:AI可將醫療效果提高30~40%,減少多達50%的醫療成本。這也是AI醫療熱度高漲的原因之一。據國內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顯示,全球約有109家企業將AI應用于醫療領域,分別在健康管理、醫學影像、新藥發現、病歷/文獻分析等應用場景。其中,IBM Watson在產業中幾乎占領市場,沒有競爭對手。
國內的科技業者中,有83家企業將AI應用于醫療領域,主要布局在醫學影像、病歷/文獻分析和虛擬助手三個應用場景,而其中涉足醫學影像類的企業已達到40家,遠高于其他醫療應用場景的企業數量。
早在2010年,百度就開始涉足醫療產業,從醫院掛號、提供健康咨詢和遠端診療等方面都有布局。在醫院端的投資布局有「朗瑪信息」、「趣醫網」和「醫護網」;在健康管理領域則推出了「百度醫生」和收購了「拇指醫生」兩個應用;智能穿戴式設備品牌是「Dulife」,當這些健康數據上傳到百度健康云,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減肥瘦身輔導、健康管理咨詢、遠端心電監測等健康服務。
在醫藥流通領域,百度以「藥直達」領銜,藥直達是和藥店合作為用戶提供的藥品搜索、附近藥店購藥服務,藥店提供咨詢與送藥服務,還將解決藥店送藥問題;與阿里和騰訊的著重點不一樣的是,百度在醫生應用領域著墨更深,針對該領域推出了醫生間的應用百度醫圖以及百度醫學等產品。
百度以搜索起家,其自身主體業務為搜尋引擎和大數據,故其醫療生態以大數據資源和和處理能力為核心,加上AI如虎添翼,百度大腦通過海量醫療數據、專業文獻的采集與分析,輔助基層醫生完成問診,提供更為精準的醫療服務。
阿里在醫療領域的布局包括阿里健康、螞蟻金服、阿里云、天貓四大板塊,各大板塊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智能醫療方面,阿里健康陸續上線網絡醫院、推出醫療AI產品;阿里健康醫療AI產品「Doctor You」包括臨床診斷、醫學影像、醫師能力訓練平臺等。
阿里健康陸續與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落地「醫學AI實驗室」,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搭建智能醫學人才培訓基地,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合作搭建醫院混合云平臺、云兒科醫聯體平臺,開發醫生智能培訓系統、醫學科研數據平臺等。
當然不可忽略的是重要性與日俱增的阿里云,其在云服務市場占有近一半市占,醫療產業自然是其重點服務的領域。阿里云為醫療產業推出了網絡醫院/云端醫院解決方案、醫療信息化方案、醫療智能硬件/醫療云解決方案等多種產品和服務。
2017年3月在阿里云棲大會上,ET醫療大腦正式上線。ET將具備多項醫療能力,可在疾病風險預測、醫學影像診斷、精準治療方案、藥效挖掘、新藥研發、疾病監測及健康管理等個領域,擔當醫生助手。
騰訊在醫療領域的布局,自有部分涵蓋微信、微保、騰訊覓影、企鵝醫典、騰訊云、騰愛醫生、騰愛糖大等平臺。其中,社交平臺微信正在向服務平臺轉變,這種轉變就體現在對各類服務的嫁接上,醫療是重要的一個分支。
微信智能醫院3.0將貫穿導診、掛號、咨詢、檢查、支付、治療、診后等環節,打通就醫全流程。微信「智能藥店」將購藥者與藥店進行連接,說明藥店將專業的服務更好的觸達使用者,以及運用網絡化的會員管理方法和行銷方法,最終實現在線線下的真正無縫融合。
2017年11月,國內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新一代AI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并明確依托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圖像國家新一代AI開放創新平臺。按照規劃,該平臺將從創新創業、全產業鏈合作、學術科研、普惠公益四個維度,推動國家AI戰略在醫療領域的落地。
從實際產品看,騰訊覓影現有AI圖像和AI輔診兩大產品,前者包括食管癌早期篩查、肺癌早期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智能系統、乳腺癌早期篩查系統等;后者則是基于騰訊深度學習模型,旨在輔助降低醫生診療風險,讓專家的知識經驗可以便捷共享。
最終,極客智能家認為,AI醫療之爭既是場景之爭,也是AI大腦之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方都在積極布局,希望能在醫療市場獲取更高的得分。三方都依托自身優勢,百度以自身搜尋引擎獲取的海量的數據和流量,以此進軍醫療產業;阿里巴巴則以電商和支付優勢為依托,從藥品端入手;騰訊則秉承連接一切的理念,完成了患者、醫生、醫療機構的連接。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